一、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1.是历史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2.是历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
在太仓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也处于由知识传递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的时期。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要求教师站在整体、全局的高度,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统领核心任务,开展主题式大单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连续的、深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习得情感,从而拉进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3. 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逆商培养的需要
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问题日益增多,面对挫折时不能理性对待,容易出现迷茫、暴躁,放弃等情绪,甚至以不正确形式或极端形式表现的人数不断增加。身心的失衡,不仅影响其智能的发挥,也使其潜能的挖掘、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备受到抑制。
(二)概念界定
1.“AQ+阅读”:
AQ(Adversity Quotient),即“逆商”(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般以对挫折的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为衡量指标。本课题研究的“AQ”特指学生初中阶段(一般为12-15周岁)“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三大逆商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知世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AQ+阅读”,指在学科育人理念下,以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为主要目标,以阅读为主要抓手,辅之以体验、实践等,实现“AQ”与“阅读能力”双向“螺旋式”互动发展的阅读行为模式。
2.主题情境阅读:
在“以需求为主题”创设的以期更好引发对象情感体验的适切场景或氛围中开展的阅读活动。一场主题情境阅读基本包括以下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动程:问题(需求)归因—选择阅读资源—创设阅读环境—运用路径策略阅读—反馈评价阅读成效。在这一动程中,实现“根据主题创设情境”“依托情境理解主题”“沉浸情境建构主题”的效能。
3.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要具备的满足自身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发展的必备要素。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4.“AQ+阅读”:主题情境阅读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研究:
打破“AQ隶属于心育、阅读提升学科素养”的既定认知,在历史学科育人理念下,以阅读为抓手,以“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为初中生AQ发展主要目标,开展指向初中生逆商发展的历史主题情境阅读,形成指向“逆商”与“阅读能力”双向互动发展的初中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模式,从而渗透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指向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式,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开辟新途径,并为今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资源和经验。
2.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创指向逆商发展的新型历史主题情境式阅读方式,打开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实现阅读创新、心育创新,为初中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研究内容
1.初中“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基础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深化对初中生逆商培养、主题情境阅读的理性认识,进一步缕析发展初中生逆商的关键、明确历史主题情境阅读的特质,寻求并证明两者关系,研究在初中历史主题情境阅读中发展初中生逆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初中”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教学范式的建构研究
通过对指向提升AQ的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教学范式研究,根据学生心理阶段特点,确定主题阅读情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位目标,从而建构“指向AQ发展的主题情境阅读”的历史教学新范式。
3.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从“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的维度,从资源选择、教学安排、问题设计、情境运用等维度,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探索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新策略。
4.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个案研究
通过将主题情境阅读运用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将历史与现实项荣获,开展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AQ+阅读”案例研究,从而提供促进初中生AQ发展的历史主题情景教学的典型案例。
三、研究措施
本课题立足于我校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的行动研究下,探索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模式体系在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建构。同时开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基础研究,以及政策、技术与个案等支撑研究,保障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体实施路径见下图:

四、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对“AQ+阅读(主题情境阅读)”的理性认知
1.进一步明确发展初中生逆商的关键
本课题以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逆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作为对逆商的基础定义,包涵以下要素:控制感、影响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
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报告发现,青春期学生最主要的逆境分为三大类:第一,生活逆境,主要是指青少年面临很多生活上的困难和突发性不良事件时,没有能力化解和处理而产生的困境;第二,学习逆境,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困境;第三,情感逆境,青少年在青春期开始萌发对男女间美好情感的憧憬,由此而产生的困扰。初中生逆商水平低的主要因素为:
内因: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渴望独立,要求尊重,开始质疑,但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情感丰富且起伏较大,既不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遇到问题不愿意倾诉,不肯求助。
外因:评价机制单一,忽视初中生情感世界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挫折应对等方面相对较差。家庭教育影响,家长的过度保护、放任自流导致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初中生的挫折应对方式。
基于以上归因分析课题组认为,发展初中生逆商的关键为:一是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不惧挫折;二是增强情绪体验,学会处理挫折的正确方法;三是树立远大理想,具备超越挫折的能力与情怀。
2.证明主题情境阅读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与AQ双向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主题情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学习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决策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思维,提高自己的AQ逆商指数。
二是主题情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历史主题情境阅读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推理和验证等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主题情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和智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成就,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是主题情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学习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经验和智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主题情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经验和智慧,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进自己。同时,通过学习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因此,课题组认为,利用主题情境阅读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与AQ的双向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形成“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的实施路径
路径1:“情”——沉浸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通过创设真实的、感性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体验历史事件、人物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1.情境创设
在历史主题情境阅读中,情境创设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情境创设应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图像、声音等手段,营造出逼真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韵味。
2. 情感沉浸
情感沉浸是指学生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全情投入历史情境中,充分感受历史人物、事件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体验历史情感,从而使学生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3. 情感表达与交流
情感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在沉浸体验后,将内心感受、认识通过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情感升华与思考
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形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路径2:“理”——思辨评价,认知人生价值
“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思辨评价,认知人生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1. 问题引导与自主学习
在历史主题情境阅读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问题的设置应围绕历史事件、人物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资料,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思辨分析与观点交流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辨分析与观点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声音,并对不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3.价值判断与认知升华
通过思辨分析与观点交流,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认知人生价值。这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道德评价、历史意义的判断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启示等。通过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 反思总结与能力提升
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五、研究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AQ
通过实施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AQ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对历史主题情境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并表现出较强的阅读动机。
2.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AQ得到锻炼和提高:在面对历史主题相关的挫折和困难时,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并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了AQ水平。
(二)丰富了阅读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一套有效的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 情境创设:根据历史主题,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中的对话和行动,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总结评价: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在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三)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拓宽了知识面: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3. 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学生更加认同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了文化自信。
4. 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学会了与人合作和沟通,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四)推广和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本学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证明了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AQ+阅读与历史主题情境阅读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阅读能力。
2.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教学方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环节和操作步骤,易于教师掌握和实施。
3.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该教学方式不仅适用于历史学科的阅读教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阅读教学、德育教育以及课外拓展等多个领域。
综上所述,“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AQ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该教学方式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有望为更多的学生带来益处。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AQ+阅读”概念理解不足,课程实施难度较大
AQ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对于它的含义和实际应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历史专业素养和AQ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背景知识。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和学生可能都缺乏深入的理解,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运用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提升核心素养时,无法充分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实施方法。
(二)“AQ+阅读”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效度有待考量
对于AQ+历史主题情境阅读提升核心素养的效果,需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来进行衡量。目前,对于“学生逆商水平的提升”及“逆商水平与阅读的相关性”的评价,课题组尝试运用基于学生阅读过程表现的体验性评价,并以读后感、竞赛、问卷等形式的档案袋评价。但评价标准尚未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评价效度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尚未能制定出科学的指标性评价标准,无法准确反映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