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C-c/2021/02/95)
“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太仓市高新区中学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初中生逆商教育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学者、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Paul・Stoltz)提出逆商(AQ)的概念。“逆商”的全称为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它描绘的是处于逆境条件下个体的反应方式,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处理能力和超越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迅速被社会所认可,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调查研究表明,人获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才能的高低,更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战胜挫折、超越逆境的强大心态和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求摆脱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实现自我独立。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十分容易遭遇逆境。尤其是近些年来,初中生群体中出现了大批量的心理适应性问题,或是因为难以承受课业压力而变得焦虑厌学,或是因为人际交往不顺而内心郁结;又或是为逃避现实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等等。种种现象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家长往往会对孩子过度溺爱。只要孩子能好好学习考取高分,其他的事情家长都可以代劳,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许多中小学校也在应试环境下追求升学率,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其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初中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属性十分复杂,往往会显示出独立欲望与依赖行为共存、理性自制与感性冲动并举的矛盾特点。如果缺乏对逆境的正确认知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冲 突之时,他们很容易陷入困顿与迷茫之中,进而产生强烈的失望或愤怒情绪,在负面情绪的推动下做出各种不理性的行为。尤其是在备考压力下,初中学生的心理耐挫力需要经受更多的挑战,因此对初中生进行逆商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予以重视和研究,加强针对初中生群体的逆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进一步被强调。《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目标的表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根据这一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十分必要,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描绘的情境中,无形的引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通过对初中段阅读情境教学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出 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盲目追求形式、忽视学生情感体验、情境创设方 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目标不明确等方面。情境教育如何与阅读有效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依托“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理论,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开展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资源建设研究、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路径与策略研究、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评价研究、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环境建设案例研究,形成指向“逆商”与“阅读能力”双向互动发展的初中主题情境阅读模式。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关于初中生逆商培养的研究现状
加拿大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于1997年首次提出 Adversity Quotient,认为决定成功的因素不是测验的分数和背景,而是对抗逆境的能力。国外对逆境概念的解释众说不一,但在两点上看法基本一致。一是逆境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二是它是人的目的行为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状态。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多拉德的理论“逆境—攻击理论”,即“攻击行为往往是逆境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且开始重视在学校中加强对学生逆商的培养。纵观逆商教育研究领域的不同成果,主要以青少年心理特征、常见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不同逆商值导致不同行为表现等方向为切入点,对逆商及逆商相关的概念研究、逆商的测量与培养研究、语文逆商教育的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主要存在的挫折类型、不同逆商值带来不同的行为表现、逆商教育的策略等不同向度展开探索研究。
2.关于主题情境阅读的研究现状
“主题情境教学”是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国外学者基本没有对“主题情境教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主题情境教学”是国内近些年教育研究中出现的新名词;二是国外研究关注较多的是与其相类似的教学法,如“主题教学”。欧美国家研究者对主题教学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如“单元教学”“专题教学法”“主题学习”“设计学习”等。主题教学可追溯到 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Morrison)倡导的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即主题教学)。1982年美国学者 Susan Kovalik 和其研究团队开发了围绕主题组织课程的“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整合课程研究的热潮中,主题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以“情境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检索到 5247 篇文献,以“主题情境教学”为关键词,只检索到 37 篇文章,主要是在政治、地理、体育和信息技术四个教学领域的应用。
在主题情境阅读领域,窦桂梅老师最先借鉴西方研究成果,运用统整课程理论的研究方法,用主题教学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主题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窦桂梅老师指出“在同一主题下,选取更多的作品来阅读。让学生全面感悟理解主题的含义,让书籍的精神力量更加充分的表达出来。”刘宪华、陆恕等人发起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强调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基于学科育人理念,突破“逆商发展”“阅读”固有研究范畴,开展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阅读功能论、补充对逆商培养路径策略的理性认知。
2.实践价值
从“资源建设”“环境建构”“实施路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形成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互动体系,构建“AQ+阅读”新样态、新机制,拓宽心育渠道,总结路径策略,形成可推广经验。
3.现实价值
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以阅读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落实学科育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终身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初中生逆商,改变当下学生日趋普遍的耐挫力低、抗压力差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发展逆商对学生终身发展、实现人生幸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三个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快节奏发展,初中学生也承担较大的思想压力,如学业压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另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缺乏人生经验,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较差。面对困境与压力,容易出现迷茫、放弃、暴躁等现象。如不能承受学习成绩下降,呈现焦虑、失眠、抑郁、恐惧;个别学生精神崩溃、自伤自杀等。身心的失衡,不仅影响其智能的发挥,也使其潜能的挖掘、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备受到抑制。因此,开展初中逆商培养的教育,促使其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行为反应方式十分必要。
2.提升初中生逆商应当引入情境教育
以提升初中生逆商为落脚点,教师的职能应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导,使学生在兴趣、需求中,在欣赏、评判中,完成有关知识、品质和能力的建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气质与性格特点,结合逆商培养的内容和目标,选择与建立逆商培养的“欣赏视角”,将如何面对困难、摆脱困难、超越困难设置成能撞击学生心灵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与评判中,完成有关优良意志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3.多路径实现“AQ+阅读”互动式发展
“学科育人”理念下学科教学不仅传播文化知识,更要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空出来”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命题;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真实环境,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更开放、更真实的情境,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基于这样的社会发展大环境,实现“AQ+阅读”互动式发展,应当从多角度寻求建设路径,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
着眼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突破“逆商”“阅读”固有研究范畴,从学科育人视角,勾连心育范畴与阅读范畴,建构阅读与逆商互动发展的新样态、新机制和新模式,丰富阅读育人功能论、创新逆商发展新路径。
2.内容创新
以“主题情境”为切入口,从“资源建设”“实施路径”“评价体系”“环境建构”四个维度,构建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互动发展体系,创新建设导读资源库,实施体验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衡量初中生逆商发展,建构“AQ+语文课堂整本书阅读”“德阅互动”等实施路径。
四、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一)概念界定
1.“AQ+阅读”
AQ(Adversity Quotient),即“逆商”(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般以对挫折的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为衡量指标。本课题研究的AQ特指学生初中阶段(一般为12-15周岁)“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三大逆商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知世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AQ+阅读”,指在学科育人理念下,以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为主要目标,以阅读为主要抓手,辅之以体验、实践等,实现“AQ”与“阅读能力”双向“螺旋式”互动发展的阅读行为模式。
2.主题情境阅读
是指在“以需求为主题”创设的以期更好引发对象情感体验的适切场景或氛围中开展的阅读活动,一场主题情境阅读基本包括以下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动程:问题(需求)归因—选择阅读资源—创设阅读环境—运用路径策略阅读—反馈评价阅读成效。在这一动程中,实现“根据主题创设情境”“依托情境理解主题”“沉浸情境建构主题”的效能。
3.“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
打破“AQ隶属于心育、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既定认知,在学科育人理念下,以阅读为抓手,以“确立适当理想、提升意志品质、提高适度容忍”为初中生AQ发展主要目标,开展指向初中生逆商发展的主题情境阅读,形成指向“逆商”与“阅读能力”双向互动发展的初中主题情境阅读模式。具体研究包括:
以“AQ+语文课堂整本书导读”、“校内德阅互动”模式、“AQ+校外沉浸式阅读”为实施路径;建设指标性评价、体验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三大评价体系;从文学作品、成语、专业书籍三大门类建设“AQ+阅读”资源库;从语文导读课课堂环境、“5+2”阅读环境、家庭亲子阅读环境、社会体验式阅读环境四维度,开展“AQ+阅读”环境建设案例研究。
(二)支撑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 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言语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运动智力、音乐智力、 内省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人际智力与自然观察智力,这八种基本智力在每个 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依据该理论,学校在教育中应合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着眼于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应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切忌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
在主题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力发挥的多样化情 境,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情境中,突破了传统的“教 师讲解,学生倾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被动教学模式,最大化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与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将传统单一的注重对学生认知性评价转变为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及多种能力的多元化评价,充分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学习的建构性和情境性,认为儿童是在具体可感 知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建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主题情境教学为儿童创设了主动建构知 识的情境与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为提取儿童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 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激发儿童的联想,促进儿童头脑对于知识的建构,促使儿童 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知识,获得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使 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 段、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并提出儿童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发展,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依据该理论,在教学中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应儿童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采取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情境,使儿童在与所创设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渐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促使认知结构不断获得发展。
3.非理性教育理论
教学应该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能、动机、需求、情感、 兴趣、意志力、直觉与灵感等都属于非理性因素。一般认为,人的灵感、直觉、 无意识等属于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能力层面,而情感、爱好、动机等属于精神能力 层面。非理性因素对于认识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力。非理性教育是在非理性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传统教学中,理性教育占据绝对优势,传统课堂偏爱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评价方式单一、死板,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非理性教育理论强调了非理性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
主题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及学习热情等非理性因素的调动,注重学生想象力、情感、审美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充分意识到了非理性因素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充分融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最终促进学生的 自我挖掘与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 学习兴趣、情感及动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需要、经验及个性差异,在教学 中重视发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对认知活动的作用。罗杰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情境中来。依据该理论, 学校教育应当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要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的,重 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境教学理论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注重学生内在情感、兴趣及动机 等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作用。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多种能够引起学生学 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 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目标:从“资源建设”“环境建构”“实施路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构建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体系,开创指向逆商发展的新型阅读方式,打开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实现阅读创新、心育创新,为初中生终身发展奠基。具体如下:
1.形成对初中生逆商发展、主题情境阅读及两者关系的理性认识。
2.建设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阅读资源库。
3.建构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三维路径与策略群。
4.提供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环境建设案例。
5.提炼“指向AQ发展的主题情境阅读模式”系列案例。
(二)研究内容
图1 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模式
1.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本体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深化对初中生逆商培养、主题情境阅读的理性认识,进一步缕析发展初中生逆商的关键、明确主题情境阅读的学科特质,寻求并证明两者关系,研究在主题情境阅读中发展初中生逆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资源建设研究
将“文学作品(人物传记、散文、小说)”“成语”“逆商发展专业书籍”作为三大基础阅读门类,以“逆商三大品质发展”为横向坐标轴、“初一到初三不同年龄阶段”为纵向坐标轴,建设形成基于适合初中不同阶段AQ发展的阅读书籍资源库。并以问题导向选择文学作品,从作家作品、思想主题、形象情节三个维度形成以“问题+素材+点评+思考+对话”为基本内容的导读资源库;以问题导向组编成语集,形成“问题+成语+释意+典故+思考+对话”的阅读材料。
3.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路径与策略研究
路径研究:
(1)“AQ+语文课堂整本书导读”:从素材选择、环节安排、问题设计、情境运用、作业评价等维度,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指向AQ发展的整本书专题阅读课”“以发展AQ为心育目标的整本书阅读常态课”两大课型范式。
(2)“AQ+校内德阅互动”:合理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班团会活动课等,开展指向AQ发展的以阅读为主要载体的德育活动,形成包括“5+2延时服务拓展阅读”“基于阅读的班团队活动”“以AQ课本剧为载体的德育活动”为主体的路径体系。
(3)“AQ+校外沉浸式阅读”:联合社区、社工等社会力量,有针对性模拟挫折情境,开展情绪归因,由家长共同参与阅读体验,形成以“家庭亲子阅读+社会体验阅读”为主要模式的校外沉浸式阅读。
策略研究:
(1)“AQ+语文课堂整本书导读”策略:结合作品特征,主要以“作家人生经历”“人物命运”为主要素材,从正反两个维度认知AQ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并通过演讲、交流、写作等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认知。
(2)延时服务时段开展“AQ+阅读”操作策略:组织逆商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以“静默阅读”与“主题读书沙龙”为主要活动形式,由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读书沙龙与AQ辅导。
(3)基于AQ发展的“德阅互动”操作策略:以班团队活动为德阅活动主阵地,分专题、分主题开展指向AQ发展的系列阅读活动,形成体系化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展普识教育,形成积极影响。
4.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评价研究
(1)指标性评价:以国际标准逆商测评为基础,在专家指导下研究制定科学衡量初中生逆商发展的指标体系。
(2)体验性评价:结合主题情境阅读特性,以活动参与、情绪体验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实施基于学生一次主题情境阅读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3)档案袋评价:以读后感、竞赛、问卷等形式记录、衡量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逆商发展与阅读水平。
5.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环境建设案例研究
从语文导读课课堂环境、“5+2”阅读环境、家庭亲子阅读环境、社会体验式阅读环境四维度,开展“AQ+阅读”环境建设案例研究,提供促进初中生AQ发展的家庭、学校、社会阅读环境典型案例。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立足创新导向的行动研究,探索初中“AQ+主题情境阅读”模式体系的建构。同时开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基础研究,以及政策、技术与个案等支撑研究,保障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
(1)基础研究:通过对国家政策和学术理论的形势研究与比较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展对主题情境教育、初中生逆商发展等的文献研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调查研究,了解初中学生逆商发展、情境阅读现状。在此基础上突破领域壁垒,形成阅读与心理教育双向互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研究方向。
(2)支撑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前、中、后期,分别开展关于“初中生逆商测评”“在阅读中渗透心育的调查”等,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比对分析,检查、验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形成研究调成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重点以我校学生及家庭为研究样本,开展阅读环境对逆商发展的案例研究,选取研究中有典型性事件开展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问题,研讨论证,寻求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
(3)行动研究:基于初中生逆商发展现状,以实现“阅读与AQ双向互动发展”为愿景,设计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计划,形成基于问题突破的创新设计,围绕“5+2”读书模式、“德阅互动”、“沉浸式阅读”的新路径实施行动研究,构建主题情境下的“AQ+阅读”体系,提出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形成符合目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图2《“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研究思路
(二)研究步骤
图3《“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研究步骤
七、课题研究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成员及研究基础
1.研究成员情况
课题组核心成员均来自学校科研、教学、心育的骨干力量。主持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等,高级教师占比达50%,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名。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扎实的前期研究,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力量保证。
2.研究基础及前期工作
本课题申报文本是在课题组成员对初中生逆商发展现状与阅读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逆商发展与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案例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课题组研讨、专家论证等的前期准备过程,慎重成稿。尤其是,自2017年“部编本”教材进入课堂后,课题组教师即着力开展整本书阅读研究,成功立项苏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知识图谱在“三位一体”整本书阅读中的实践研究》,已顺利结题,对阅读具有一定的研究收获。
(二)研究保障条件
1.组织管理保障
区域与学校高度重视、支持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学校将本课题作为我校“十四五”科研重点工作来抓,确保相关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2.研究经费保障
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保障调查实践、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论著出版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保障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经费及时到位。
3.研究资料保障
我市各校都拥有图书馆,拥有足够多的藏书与电子图书,老师个人电脑普及率较高,在办公室都有宽带网络连接上网,因此能够及时把握国内外关于逆商与阅读最新进展与最新信息。我校已就订阅相关图书资料以及到国内阅读教学先进地区学习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作了相应的安排。
八、预期成果
图4《“AQ+阅读”:初中主题情境阅读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执笔:太仓市高新区中学 周佳)